鐘明,1916年1月生于江西省于都縣銀坑鄉,1933年2月帶著8名同鄉到紅三軍團六師衛生隊參軍,由于生病,進入第三后方醫院治療。病好后,醫院見鐘明能吃苦,又挺肯學習,就把他留了下來。剛一留下,就趕上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廣昌戰役。
鐘明只工作了三天,就被任命為衛生班長,到作戰的最前線去負責重傷員的救治。
“當時,最難處理的,除了斷手斷腿之外,就是被一種開花子 彈打中的傷員。這種子 彈進入身體時是一個小孔,出來時就會把身體炸開一個大洞,肉都炸爛了,鮮血直往外涌,止都止不住。而且傷口還有一種極其難聞的臭味?!辩娎险f,到今天,有時候還會夢到這樣的情景。
由于是衛生員,他在長征初期主要負責搶治傷病員,沒有直接參加戰斗,他的首 次作戰便是在遵義。
1935年1月,紅軍占領遵義后,上級要求紅4連迅速占領遵義城外一座山的制高點,這座山被黔軍占領著。
100米、80米、50米、30米……當紅四連的一百多名戰士接近山頭約20米時,劉連長一聲令下,“打!”鐘明和其他戰友們幾乎在同一瞬間,扣響了扳機。
山頭上的黔軍發出一陣慘叫聲。
與此同時,鐘明和戰友們一躍而起,端起亮晃晃的刺刀,朝敵群沖去。
短兵相接,黔軍紛紛潰逃。
紅4連占領了這座山頭,鐘明的槍管里還剩一發子 彈!
“那是我第一次參加戰斗?!辩娒髡f,當時的感覺是,打仗真不易!
鐘老回憶說,長征途中,紅軍的彈藥極其匱乏。有的部隊不得不規定,每次戰斗每人只許用三發子 彈,而且還不能全部用完,要留一發備用。
“因此,我們一般是打一槍,就往上沖,臨近時,再開一槍,然后,就肉搏。如果有誰在一次戰斗中把子 彈打完,要受處罰。所以,紅軍戰士基本都是一顆子 彈消滅一個敵人?!?/span>
鐘明告訴記者,長征中,紅軍中的子 彈分兩種,一種是尖頭子 彈,是從敵人手中繳獲的,這種子 彈質量好,一般要交給機槍 手用。另一種是圓頭子 彈,是從蘇區彈藥廠生產的,打不遠,也打不中,有時連50米都打不到。
“這種子 彈里,裝的是土火藥,彈頭也不是銅的——蘇區非常缺銅,而是錫的,因為大余縣有一個錫礦。但是,錫比較輕,做彈頭,既打不遠,也打不準?!?/span>
鐘老說,子 彈匱乏問題,始終影響著長征中的紅軍:“在過少數民族地區時,我們都在子 彈袋里裝上小木棍,嚇唬他們。少數民族中的反動武裝看見紅軍子 彈袋鼓鼓的,就不敢襲擊紅軍?!?/span>
鐘明老人解放后歷任松江?。ê蟛⑷牒邶埥。┖A挚h縣長、松花江專署建設局長、民政局長等職。1970年離休后回到江西老家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