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6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要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堅決抵制、反對黨史問題上存在的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辫b于歷史虛無主義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毛澤東同志形象的嚴重歪曲、丑化,鑒于其在海內外毛澤東研究中所造成的惡劣影響,筆者認為,深入批駁其錯誤觀點已經刻不容緩。本文對照貴州省的情況,運用貴州省博物館與貴州省社科工作者多年來整理、出版的中央紅軍長征在貴州的,六十多萬字的歷史文獻,對遵義會議前后的若干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闡釋。批駁了所謂,毛澤東同志在遵義會議上取得第一屆中 央 領 導集體的信任是“擔架上的陰謀”論;“四渡赤水”勝利偶然論, “四渡赤水”不是一個完整的戰役論;“土城之戰”和“魯班場之戰”是指揮失誤“頭腦發熱”的大敗仗,是不應有之戰等“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
貴州是紅色文化富集地。中央紅軍長征時間約一年,歷經二萬五千里到達陜北。其中在貴州時間達 4 個半月。在貴州這四個半月的時間里,中共中央多次召開了重要的政治局會議。如黎平會議、猴場會議、遵義會議、茍壩會議等。特別是遵義會議在黨的歷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系統整理、闡釋、宣傳這一重要的黨的歷史智慧和力量,開發這些黨的歷史文化資源是我省黨的有關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對全黨領導干部和黨員群眾進行黨歷史教育的好教材之一。
一、關于遵義會議前后這段黨史研究中存在的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
一段時間以來,一股歷史虛無主義的陳渣泛起,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采用歷史虛無主義的手段進行解讀。所謂歷史虛無主義,就是構建虛假歷史的各種研究理念、方法和成果的總稱。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還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要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堅決抵制、反對黨史問題上存在的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痹谝欢螘r間以來,鑒于歷史虛無主義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毛澤東同志形象的嚴重歪曲、丑化,鑒于其在海內外毛澤東研究中所造成的惡劣影響,深入批駁其錯誤觀點已經刻不容緩。對照我省的情況“黨史問題上存在的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 把毛澤東同志在遵義會議上取得第一屆中 央 領導集體的信任說成是“擔架上的陰謀”。這一錯誤觀點廣泛影響文藝作品,造成不良影響。
2. 否定“四渡赤水”是一個統一的戰役。一段時間以來一些文章認為: “四渡赤水”并不是一個完整的戰役,四渡赤水各有各的決策過程,屬于一個時間段內的多次作戰行動。有學者把“四渡赤水”割裂開來,認為一渡二渡是一個部分,三渡四渡是一個部份。由此而得出結論“四渡赤水”并不是“神來之筆”。面對這些“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我們必需對其進行深入全面系統的批駁。
3. 一些學者片面認為“土城之戰”和“魯班場之戰”是毛澤東一生指揮的 250 多次戰斗、戰役中,四次敗仗中最失敗的兩次 ( 其余兩次指遵義會議之前的水口圩之戰和高興圩之戰 ) 。一些影視作品把執行在遵義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的《軍委關于渡江作戰計劃》的“土城之戰”說成是“頭腦發熱”、“為了鞏固遵義會議成果而急于打勝仗”造成的不良后果 ; 把執行《軍委關于渡江作戰計劃》中“從金沙江過渡”的第二套方案,掩護中央縱隊實施“三渡”的“魯班場之戰”說成是不應該之戰。進而否定整個“四渡赤水出奇兵”的論斷。
這些在黨史上的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有意無意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提供了依據,使得歷史虛無主義在一定時期內還有較為廣泛的市場。我們必須對這一思潮進行深刻批駁,使黨的領導干部和廣大黨員群眾看清歷史虛無主義的真面目。
二、加強對黨的重要歷史轉折點的研究和宣傳,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
對于歷史虛無主義的批駁,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因為這些研究者常常羅織一些似是而非的資料和說法來支撐他們的錯誤觀點。一些文章采用某某人回憶、或傳記、紀實文學、事后訪談等為觀點支撐,無視歷史文獻,質疑毛澤東同志四渡赤水是“得意之作”的說法。因此我們必須采用科學的態度對這些錯誤觀點和思潮進行有力的批駁。
1. 對錯誤觀點和思潮進行有力的批駁的基礎、角度和方法。
一個觀點的正確與否,是有客觀標準的。對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的史實研究,不是某人是權威、某人官大,他的觀點就是正確的,、 . 也不是某人觀點有出處就是正確的。正如蘇東坡在《石鐘山記 ) 中指出:“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 ;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 ; 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span>
貴州雖有眾多黨史研究方面的資深研究者,但在重要學術論壇上,我省學者常常缺少話語權。正如“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貴州省在建國幾十年來,眾多社科研究工阼者和博物館工作人員做了大量的文獻整理研究工作,積累了中央紅軍在遵義會議前后的寶貴歷史文獻多達六十多萬字。對于批駁那些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有著深厚的基礎和前提,因此,這個任務就歷史地落到了貴州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的身上。
2. 涉及我省在黨史問題上存在的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的正本清源。
(1) 遵義會議的成果是“擔架上的陰謀”還是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戰略智慧?!皳苌系年幹\”一說最先出自德國顧問李德之口,后來哈里森·索爾茲伯里所著的《長征——聞所未聞的故事》里也談到“擔架上的陰謀”。一些對遵義會議史實研究比較粗淺的人信以為真,并且影響到許多影視作品,常常被采用。如果說李德因為他不懂中文,沒有在遵義會議上聽明白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上的講話,那應該是情有可原的。外國人對遵義會議上毛澤東對中國革命所作的重要發言沒有深入研究也可以說得過去。但是我們知道,中國的第一代中共中 央 領 導人都是有著重大智慧的身經百戰的智者,豈可被一個“擔架上的陰謀”所蒙蔽。
實際上,在遵義會議上毛澤東精辟、深入分析第五次反“圍剿”錯誤軍事路線,深刻指出第五次反“圍剿”全部的理論和實際都是錯誤的。并分四個時期對第五次反“圍剿”錯誤軍事路線進行了深入、系統、全面的分析和批評。如對第四個時期情況,一針見血地指出:從長征開始到黎平為止,這第四個時期在指揮上,組織上一般是錯誤的,在軍事指揮上,在戰略、戰術上是基本上錯誤的。這個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軍事冒險主義,第二階段轉到軍事保守主義,第三階段,變成了逃跑主義。
毛澤東同志還對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到第四次反“圍剿”的經驗和教訓作了全面、系統的總結。正確總結第一次至第四次反“圍剿”勝利的經驗與教訓。其中也提到遵義會議前那兩次被后來的學者稱為敗仗的兩次戰斗。他認為江西興國的高興圩之戰,廣東南雄的水口圩之戰。在一般意義上來說應該算作勝仗,而且是大勝仗。因為水口圩擊潰陳濟棠二十個團,高興圩的團村擊潰陳誠十二個團,但毛澤東認為因為沒有繳獲,應該不算勝仗。不算勝仗豈能就算敗仗 ?
在遵義會議上,他還從理論上,戰略上系統地闡釋了什么是戰爭 ? 什么是革命戰爭 ? 什么是中國的革命戰爭。指出中國革命戰爭是革命的階級戰爭和革命的民族戰爭。因此在一般戰爭的情形和性質之外,有它的特殊的情形和性質。在一般的戰爭規律之外,有它的一些特殊的規律。不懂得這些特殊的情形和性質,不懂得它的特殊的規律,就不能指導革命戰爭,就不能在革命戰爭中打勝仗。這個戰爭不是在其他國家,而是在中國的革命戰爭。因此,我們應該研究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
在指出中國革命戰爭的性質之后,還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提出了紅軍的戰略與戰術問題??茖W地提出了中國革命戰爭必需的戰略思想和方法。是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基本方法和原則。
自從遵義會議關于中國革命發展戰略思想,在黨的政治局會議上得到共識后,在毛澤東同志正確指揮下,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毛澤東一生組織指揮了 250 多次戰役和重點戰斗 ( 紅軍重大戰役、戰斗共 900 多次 ) ,贏得了歷次戰略性戰役及整個戰爭的勝利,打敗了國內外的一切對手。毛澤東同志一生留下了一千多萬字的軍事指揮文獻,無論戰績和軍事理論都遠遠超過西方四大名將之和。
在經歷湘江慘敗之后,相信有著非常智慧的第一代中 央 領 導集體,在聽到這樣的具有對戰爭有真知灼見的,有理論、有戰略考慮、有戰術分析的發言,相信黨內不帶偏見的同志都會投毛澤東一票。毛澤東同志獲得第一代領導集體的認可是必然的。并非如李德著書所言的“擔架上的陰謀”。
(2) “四渡赤水”是一個系統性的戰役。在史黨研究中,有人將四渡赤水完全分割為四次完全不同的戰斗,或兩次不同的戰役是完全錯誤的。一些研究者或許并非出于惡意,只是由于沒有認真研究土城之戰,也認為土城之戰是毛澤東同志在遵義會議后的一次失敗的敗仗,是因為“頭腦發熱的決策后果”?;蛘J為是因為毛澤東同志沒有得到完全授權而造成的,其實這種認識也是錯誤的。
在黎平會議后,鑒于中共中央有決議,即猴場會議規定:“關于作戰方針以及作戰時間與地點的選擇,軍委必須在政治局會議上做報告?!弊褡h會議的第一議題即是決定下一步行動方向。會上決定由劉伯承、聶榮臻擬定行動方案,即《軍委關于渡江作戰計劃》,顯然這個計劃必定在遵義會議后期向中央政治局作過報告。計劃是遵義會議后三日,即 20 日下達的,也就是說這個計劃不但是政治局同意的渡江計劃,應該說這個計劃文本最后是經由毛澤東、朱德等定稿,由周恩來下決心簽署后執行的。
《軍委關于渡江作戰計劃》文獻全文共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點。從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丙的部分共分 4 點。其中第 2 點指出: “消滅和驅逐阻我前進的黔敵與川敵。遲滯和脫離尾追與側擊之敵?!痹诘?3 點中指出:“在尾追之敵緊逼我后而我赤水與渡長江發生極 大困難、不能迅速渡時,則應集結兵力突擊尾追之敵,消滅一部或多部?!痹诘?4 點中指出:“在沿長江為川敵所阻時,我野戰應暫留于川南地域進行戰斗,并準備渡過金沙江,經敘川上游渡河?!?/span>
可見在計劃的第 2 部分毛澤東已經估計到可能會有側擊之敵和尾追之敵并作了部署。故土城之戰是意料之中應有之戰?!巴脸侵畱稹睙o論勝敗都并非出于“頭腦發熱”,而是執行《軍委關于渡江作戰計劃》。
再說魯班場之戰,更不是“頭腦發熱,急于打勝仗,鞏固遵義會議成果”。這么簡單。因為在《軍委關于渡江作戰計劃》第 4 點中也作出了,為川敵所阻不得渡江時,擬從金沙江經敘川上游渡河。因此,在土城為川敵所阻后退避扎西,二進遵義后,發起的魯班場之戰,即是執行從金沙江渡河的一個“聲東擊西”應有步驟。因此,只要認真研究《軍委關于渡江作戰計劃》這一文獻完全可以證明“四渡赤水”是一個整體戰役。
(3) 土城之戰的決策是英明之舉。有人認為土城之戰是決策不當,從文獻可知,土城戰役是毛澤東早有預料的。也是中央政治局召開的遵義會議上研究通過的《軍委關于渡江作戰計劃》的應有之意。當然,土城之戰是有判斷失誤之處:這一戰雖然疏于敵情偵察及對川軍實力的低估,但是這一戰也是英明之舉。其實,當時川軍出動的兵力共為八個旅。
當時川軍從四川到貴州的,確實只有郭勛祺和潘佐兩個旅,但到溫水后,與從四川東北面趕水方向入黔的廖澤旅匯合,一同從東面向西尾隨紅一軍團至土城。川軍劉兆黎旅及周虎城大隊從北面進入貴州,川軍袁如駿旅從西北面人黔。川軍范子英旅先期已進入古藺,占領南面有利方位。也就是說除川軍在長江作了重兵防守外,從東、西、南、北四面對紅軍形成了全 方 位的包圍圈。這還只是蔣介石 1953 年 1 月 19 日發布的“川江南岸圍剿計劃”的一小部分。
土城正是在這個包圍圈的邊上,土城這一仗是紅軍主動出擊尾追之敵,這一仗是不得不打之仗,如果避開這一戰,紅軍徑直向瀘州方向走,其后果是:川軍袁如駿旅從西面,川軍范子英旅從南面,川軍郭勛祺旅、潘佐旅加上廖澤旅從東面向紅軍進攻,而紅軍前進的正對面將受川軍劉兆黎旅及周虎城大隊阻擊形成小包圍圈。尚有由劉建緒為總指揮的第一路軍 ; 由薜岳任總指揮的第二路軍等六路大軍在外圍形成大包圍圈。紅軍若不及早跳出包圍圈,將陷于前有長江天險,后有赤水河兩面背水的不利形勢。因此,如果沒有土城之戰,或是避開土城之戰其后果是相當嚴重的。土城之戰一是起到了投石問路之作用,二是全面了解了川軍的戰斗實力 ; 三是通過土城一戰,全面掌握了蔣介石“川江南岸圍剿計劃”基本情況。特別是川軍東、南、西、北,布署情況。
面對這種情況毛澤東果斷命令撤出戰斗,毅然放棄從瀘州、宜賓過江方案退走扎西。這完全符合毛澤東“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戰略思想。然而,我們一些研究者,一些視頻文藝作品卻認為土城之戰是毛澤東“頭腦發熱”指揮、決策不當之敗仗。這是完全錯誤的。
(4) 魯班場之戰是為掩護中央縱隊“聲東”之舉的以攻為守的佯攻。魯班場之戰發生在“三渡赤水”之時,即從金沙江渡江方案的“聲東擊西”的佯攻,目的是為掩護中央縱隊“聲東”之舉措,并不是毛澤東決策、指揮失誤?!澳隙蔀踅睆慕鹕辰^渡正是《軍委關于渡江作戰計劃》中的第二套方案。再次證明“四渡赤水”是一個完整的戰役。
關于魯班場之戰,是擬與蔣介石中央軍決戰,還是“聲東擊西”的掩護戰,常常成為爭論的焦點。要討論魯班場之戰,不得不涉及“茍壩會議”的決策。 3 月 4 日,中革軍委開會正式任命毛澤東為中革軍委政委一職。當日下午毛澤東便與朱德騎馬進至鴨溪。 3 月 5 日 23 時 30 分毛澤東同朱德發布了《前敵司令部命令》。這個時候,二局早已獲得國 民 黨最新軍用電臺密碼。當前敵情完全清楚。因此朱毛的 完全是有的放矢?!肚皵乘玖畈棵睢穬热莨卜?5 點。
命令的主要內容是關于消滅周渾元縱隊的肖致平、謝溥福、萬耀煌三個師的部署,第一點要求“一軍團及干部團為右縱隊,于明六日拂曉取道花苗田長于山、楓香壩之間攻擊……” ; 第三點要求“六日各兵團須以猛烈動作解決敵肖、謝兩師,以便七日繼續對萬師作戰?!边@是毛澤東恢復軍內職務的第二天下達的第一個命令。其目的完全是為了完成“聲東”這一策略,實際上這一命令沒有得到執行。
為什么沒有得到執行 ? 雖然沒有文獻記載,筆者估計有兩個原因,一是毛澤東這一策略實際上是三十六計中的“瞞天過?!庇?,其真實意圖或沒有與任何人商議,毛澤東深知韓非子“事在秘成,敗在語泄”的重要性。因此,雖然命令是以他和朱德名義簽署的,但真實意圖或并沒有與朱德同志商議過。這就是為什么朱德同志在“茍壩會議”同意林彪攻打打鼓新場的意見,而不同意攻打魯班場肖、謝、萬三個師的原因。另外可能與猴場會議決定提出的,“軍委行動計劃需要向中央政治局匯報”程序有關,故有 3 月 10 日的“茍壩會議”。會議并非軍事會議,而召開的只是政治局會議,會上討論了林彪提出進攻地方軍閥駐守打鼓新場的王家烈的兩個殘師的電報。從一般常識出發,打鼓新場僅有王家烈的兩個被打敗的殘師,而魯班場則是武器精良,彈藥充足的中央軍精銳部隊,同時這肖、謝、萬三個師還修建了近百個堡壘。林彪攻打打鼓新場這一建議得到與會者的贊同是可以理解的,特別是得到朱德、周恩來、甚至王稼祥、陳云等同志的認同,從常理來說應該是正常的。除毛澤東一人外,所有參會的同志一致認為攻打打鼓新場是最 好決策。原因是沒有了解毛澤東“聲東擊西”的策略,認為毛澤東是為了與中央軍決戰。
毛澤東在會上大發脾氣,情急之下提出要辭去軍委政委的職務,然而,會上居然全票通過他辭職的要求。毛澤東在會上生氣的或許并非僅因為林彪提議攻打打鼓新場,更主要的是 3 月 5 日上任的第一道命令就沒有得到執行。后來到了深夜,或許毛澤東感到如攻打打鼓新場后果很嚴重,也反省自己也有沒有把命令的真實意圖在一定范圍內說明的問題。實際上他在 3 月 5 日的部署,并非要與中央軍決戰,而是擺出決戰的樣子,迷惑敵人。但在這么多人開會的情況下,把一個機密的“瞞天過?!辈┺姆绞秸f出來,其實也就沒有成功的可能了,一旦意圖暴露后果更加嚴重。
這個時候,二局破譯的 9 日情報《蔣介石部署黔北防務電》 (1935 年 3 月 9 日 ) 出來了,蔣介石認為“ ( 紅軍 ) 或不與我決戰”。要求“郭 ( 勛祺 ) 縱隊即由桐梓向遵義攻擊前進”。同時“吳、周兩縱隊即在原地集中,著轉令孫縱隊即赴西安寨、平橋壩集結”。
3 月 10 日當天,蔣介石又向湘軍發布電令,認為“ ( 紅軍 ) 似有東竄烏江之勢,烏江上游 ( 由余慶縣至余慶司間之渡口 ) 竄渡之公算為多”。特別布置加強了烏江防務。 正如毛澤東預料,蔣介石已令滇軍孫渡縱隊的三個旅已向打鼓新場方向前進,要求吳、周縱隊原地集中。郭勛祺縱隊向遵義攻擊前進。這便有 3 月 10 日深夜毛澤東提馬燈走一里多路找周恩來說明意圖。周恩來被毛澤東說服后,才有中革軍委才于 11 日凌晨 1 時致電林、聶、彭、楊電“……我主力進攻新場已失時機。因為我軍 12 日才能到達新場,不但將為黔滇兩敵所吸引,且周 ( 渾元 ) 川兩敵亦將出我側背,如此轉移更難,……”
這也是后來 3 月 12 日,中央政治局批準成立了“三人指揮小組” ( 這個“三人指揮小組”成員為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任務是全權處理最緊迫的軍事工作。并由毛澤東負主要責任。又稱“新三人團” ) 的原因。
當時,如打了打鼓新場,魯班場的中央軍周縱隊的四個師 ( 根據薜岳《剿匪紀實》周縱隊實際是四個師十六個團。即謝溥福的五師,萬耀煌的十三師,肖致平的九六師,郭思演的九十九師 ) 一旦下壓至打鼓新場,加上蔣介石已令已經進至貴州畢節瓢兒井一帶的孫渡三個旅的滇軍向東面的打鼓新場集結,其距離與紅軍一、三軍團到打鼓新場的距離基本一樣遠近。如此紅軍即使拿下打鼓新場,四個師下壓,紅軍只能背水作戰。加上孫渡 4 個旅從西面側擊,還不用加上飛機,紅軍即會陷入絕境。屆時只有一個由黃沙河渡口渡河的唯 一選擇。
有研究者認為,“魯班之場戰或可不打”,認為消滅黔軍王家烈兩個殘師或不成問題,如能打敗黔軍,如由打鼓新場經鴨池河上的黃沙河渡口渡河,這樣同樣也能執行
但是,實際上軍隊作戰人員過江可以,中央縱隊有大量非戰斗人員則無法適應。雖然打鼓新場正好在烏江邊上,但一是大部隊過江不易,特別是非戰斗人員渡過烏江至少需要三天時間,二是位于鴨溪的紅軍大部隊要從打鼓新場過烏江僅有一個打鼓新場邊上的黃沙河渡口。黃沙河渡口兩岸呈標準 U 形,地形陡峭,北岸險地有千靈坳 ( 現青林坳 ) ,南岸有險地武北門。
其實當年烏江渡水電站筑壩前,黃沙渡口的武北門只有羊腸小道蜿蜒上山 ( 筆者 60 年代經過此地時也是如此 ) ,河上僅有一根鐵索,由于水急,船工常常是依靠牽繩撐船過江。后來,筆者幾次徒步考察過這些道路,兩邊都是真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只要有一個團兵力在前面阻擊,情況就非常危險。當年要從此過渡唯 一可寄的藉望,就是烏江南岸不會有敵人阻擊。然而,當時在南岸的息烽正駐有吳奇偉的兩個師。因此,攻打打鼓新場實際上是占小便宜吃大虧的買賣。
毛澤東的意圖是從沙土后山的大塘渡口南渡烏江,這也是從金沙江過渡進入四川的一條并不近的道路,這條路并非捷徑,的確是“弓背路”。但如果能采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即“明三渡”,“暗四渡”。只要能爭取到三天時間,讓非戰斗人員有充足的過江時間。如此,就能從東面暗渡烏江擺脫長江防線及十多個過境貴州的川軍主力,及中央軍、滇軍、湘軍組成的包圍圈。跳出蔣介石“將朱毛引入赤水北岸‘合剿聚殲一的戰略部署。
可以說,后來四渡赤水后的南渡烏江的渡口是一個較好的選擇。主要渡口在金沙縣沙土的后山大塘渡口。南渡烏江的后山,雖然有三個渡口可過河,三個渡口也相隔不遠。但實際只有大塘渡口能過中央縱隊,梯子巖、江口渡口路險,只能走戰斗人員。筆者曾從黃沙渡口乘坐江巡船,直下沙土后山的江口、大塘、梯子巖,一直下到烏江渡水電站大壩考察,特地觀察了這三個渡口。江口渡口,只是兩山峽谷中一個密林中的小道,道路險峻。非當地人幾乎看不出有路可走。
大塘渡口兩岸平緩適宜中央縱軍非戰斗人員過渡,梯子巖渡口道路奇險,而南岸當地稱“手肥巖”。而從上游黃沙渡口到后來紅軍南渡烏江的大塘渡口之間,當年 ( 烏江電站筑壩前 ) 多為懸崖絕壁,當地人稱烏江七峽即:玉龍峽、煉鷹峽、赤壁峽、疊翠峽、猴愁峽、凝碧峽、玉泉峽,峽谷沿岸巨崖高聳,絕壁千峋,江面或窄或寬,山石或窄或幽??偡Q烏江七峽。也就是說從打鼓新場過烏江實際上只有黃沙渡口是唯 一選擇,從當時形勢上來說,這并非紅軍應選的生路。
(5) 關于三渡赤水歷史文獻需作深入辨析。在三渡赤水時由于是采用的“瞞天過?!庇?,有些公開的歷史文獻或并非真實意圖。因此,在這一前提下,作為黨史研究者,也要對過去的公開文獻作深入分析。從后來的情況來看,以前文獻,特別是三渡時的各種命令其實或許并非完全的真實戰略意圖。如中革軍委 14 日發布的命令等。而這些命令也確實下達了的,這只不過是為了迷惑敵人,同時也有瞞過紅軍官兵不讓其得知真實意圖的“瞞天過?!钡谋砻嫖恼?,這就是毛澤東一向要求部隊“一切行動聽指揮”的原因。在軍事指揮上,其實并不需要讓人人都知道軍事行動的真實意圖。這種擔心走漏真實意圖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果然 1935 年 3 月 13 日紅一軍團政治保衛局巡察組長王道基投降了國 民 黨中央軍周渾元部并將紅軍情況向周渾元全數供出。
毛澤東在魯班場一戰中許多公開發布的命令的確提到了與敵決戰,但并不是真實意圖。周渾元即使聽了王道基的口供,知道了中革軍委 14 日發布的公開命令:“十五號以全力進攻魯班場、三元洞地帶之周敵,期于當天堅決干脆消滅該敵?!彼步^不相信這是毛澤東的作戰風格,毛澤東歷來風格是“引蛇出洞,擊其半渡”他堅決不相信毛澤東會與四個師的中央軍打陣地戰 ( 而我們現在的研究者卻相信了 ) 。故周渾元在 3 月 13 日
其實,中央縱隊早于 3 月 11 日前已經撤出遵義,近萬人已向長干山轉移。準備下一步行動。 3 月 11 日黔軍《何知重黔北戰況報告》稱:“ ( 紅軍 ) 大部約萬于人,現仍向長干山附近逃竄其尾一部尚在李村,似有向壇廠、魯班場進犯模樣?!币驗橐卉妶F、三軍團、五軍團已于 9 日,早已到了長干山一帶,而九軍團則在“據守鴨溪一帶”。故 Il 日到長干山的萬余人應該就是中央縱隊。
從后來紅軍走向看,三軍團實際上已經提前于十三日開始行動《民國二十三年大事紀》中也作了記載。同時《彭德懷自述》中也得到映證。他在自述中說:“這時 ( 指十二日 ) ,接到軍委命令,三軍團歸一軍團林、聶指揮進攻魯班場守敵的一個軍,該敵到魯班場已有四天,野戰工整已經完成,我攻擊一天未湊效,黃昏撤退,繼續西進?!迸淼聭讶鐩]有中革軍委的命令他當然不會繼續西進。
另從薛岳《剿匪紀實》中“仁懷魯班場之戰”一節,可看出十五日進攻魯班場敵五師的部隊僅千余人,持續僅數小時,而進攻敵九十六師的部隊也僅數小時,我方實施進攻的部隊僅兩個師 ( 即紅一師、紅二師 ) ,完全是車輪式的掩護戰,而不是決戰的規模??梢?,這些戰斗完全是屬于“以攻為守”的佯攻,其目的是爭取三天時間,掩護中央縱隊“三渡”,并沒有決戰的意思。